县委县人大 县政府县政协 联系我们
民族风情
首页 > 走进隆林 > 民族风情 > 正文

姐弟齐心打造,花灯小戏走红
2012-07-05 10:14:16   来源:   作者:苏明周   评论:0   点击: 收藏 | 打印

早就听说隆林金钟山乡有汉族花灯小戏,可一直没有机会观看表演。2011年正月二十八在金钟山参加一次汉族葬礼,有幸观赏了金钟山乡的花灯小戏,并对戏班班主进行了采访。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,是清末民国初年形...

早就听说隆林金钟山乡有汉族花灯小戏,可一直没有机会观看表演。2011年正月二十八在金钟山参加一次汉族葬礼,有幸观赏了金钟山乡的花灯小戏,并对戏班班主进行了采访。

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,是清末民国初年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,在中国南方的江西、湖南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的汉民族中广泛流行,属于民间小戏剧种,其特点是手不离帕、扇,载歌载舞,唱与舞紧密结合。国家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2006年5月20日,花灯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隆林金钟山乡的汉族花灯小戏班创办于2006年10月,创班人为平流村杨家湾屯的农民周大会和周大华姐弟俩。姐姐好歌舞,弟弟爱奏乐。因父辈从贵州迁徙而来,二人时常来往于黔桂之间,看到贵州的花灯戏很有特色,便萌生了创办花灯戏班的念头。

创办戏班的路非常艰难。首先遭遇的是文化层次的难题,姐弟二人都是60后的人,仅有中学文化,编剧、填词、谱曲都有困难,只好到贵州拜师学艺;其次是“招兵”难,人们一来怕没有市场,二来年轻有文化的人怕羞,不愿意登台亮相,好不容易培养的两个年轻人,又“孔雀东南飞”到广东打工去了。中老年人的家务多,文化低,不易学,而且易被家人误解,有的演员因唱花灯戏,甚至出现了离家不离婚的状况;其三是不易被人接受,姐弟俩只好花钱到贵州请戏班来本地唱花灯戏,让村民开眼界。同时寻找唱机,要是戏班成员家或是其亲戚有红白事,戏班免费或是低价去唱戏,让花灯小戏更深入民间。

金钟山花灯戏班创办4年多来,在隆林的金钟山、猪场和西林县汉族一带村子很活跃,演出了数十场。目前,戏班有演艺员8人,2男奏乐,主要是二胡、竖笛,兼管音响,6女歌舞,均以中老年为主。“有10到12人效果会更好一些,我们必须壮大队伍。”班主周大华如是说。花灯小戏的表演以“扭”为特点,扭唱结合。舞步有二步半,四方步,快、慢三步,梭步。剧本则依据汉族红白事特点而编,现编现演,人物少,情节比较简单,唱词和道白为打油诗式样,通俗易懂,如贺婚喜的唱词:“正月里来正月正,茅草路上妹怀春,慢慢行来慢慢走,哥妹二人好谈情。”“九月里来是重阳,哥妹二人去拜堂,上前三步拜天地,退后三步拜爹娘,哥妹二人对拜后,好比金鸡配凤凰。”唱腔吸收民间小调的特点,欢快明朗。祭奠丧事的唱词结合《报恩经》、《修行经》、《血河经》来编唱:“正月里来正月正,孝家门前挂红灯,一盏红灯高高挂,只见堂屋一供人。”“腊月里来满一年,儿女个个忙过年,堂前摆起堂供献,不见老人来团圆。”唱腔则为汉族的哭丧腔调,凄婉悲凉。

谈到今后的打算,姐弟俩是喜忧参半:“花灯小戏已渐渐被人们接受,而且已有了初步的市场,现在党的富民政策好,农村越来越富裕,喜事会越来越多,庆贺方式目前还很单调,相信花灯小戏会有大市场的。我们最大的难题是人才,如果能有你这样的文人加盟,花灯小戏会非常红火的。”是啊,花灯戏来自民间,多以表现农民的生活见长,表演动作活泼风趣,歌舞味道很浓,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息,在农村这块广阔的热土中,坚信一定会开出更加多彩的芬芳。

(编辑:杨登良  编审:梁万德)

上一篇:苗家杀年猪趣事
下一篇:浅谈隆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

分享到: 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