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春节期间,猪场乡那尾村洞沟屯举行苗族民间传统活动——芦笙跳鼓,我有幸被邀请参加,并目睹了花苗的美丽、神奇……
当天,经过一个半小时的乘车,并爬了半个小时的山路,在村口见到了等候在此的那尾村熊支书。在熊支书的引领下,我们上到了地处山垭口的洞沟屯。此刻,我的眼前忽然呈现一片橘红,百余名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花苗妇女集中在寨中一块不大的空地上,将寨子装扮得好似花的世界。
芦笙跳鼓原是隆林苗族群众进行丧葬、祭祀等重大活动时才进行的活动。由于多种原因,芦笙跳鼓在当地一些地方已经失传。近年来,随着当地政府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,芦笙跳鼓这朵苗家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奇葩又得以重现。特别是随着隆林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悄然兴起,当地苗族群众把芦笙跳鼓作为为游客表演的项目。目前,已经有美国、法国、日本等民族研究团体到洞沟考察,国内也有旅行社开始到洞沟进行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线路考察。今年,那尾村委会趁着洞沟屯外出打工群众回家过年的时机,组织村民排练芦笙跳鼓,既活跃群众节日文化,又为今后旅游接待做准备。芦笙跳鼓表演时由鼓领笙舞,一面由老香樟木和牛皮制成的鼓由数把芦笙围绕,吹笙者跟着鼓手敲击的节奏边吹边舞,鼓声雄浑有力、笙音流畅明亮,周围男女群众则层层环绕踏声起舞,场面非常壮观。
隆林花苗是隆林苗族6个分支之一,主要分布居住在猪场乡和革步乡的洞沟、竹林湾、广子山、月亮田等9个山寨里。其先民是明末清初从黔西南州跨过南盘江来到隆林。花苗人口较少,总共只有一千多人。
走在寨里,发现寨中的房屋都是木瓦结构,柱子选用优质木料,有三柱五头、四柱七头、五柱十一头等多种样式。柱头横放檩条,再竖放椽条,最后顶盖泥瓦。围墙多是用木板钉成壁,也有用竹编篱笆糊上牛粪围成。房子通常设为二开间,少数为三、四开间。其中不乏有仿壮族的吊脚楼,三层结构,底层是牛、马舍,中间住人,顶层储存粮食。也有人畜同住一层的情况。毫不夸张地说,在洞沟屯我没有发现一块水泥砖,群众家里可见的是石磨、石舂碓、石缸、鼓风车等这些感觉已是非常遥远而又熟悉的东西。
在一个农户家的晒台上,一对婆媳正在织布。只见她们坐在织布机档头,面对从另一头牵过来的经线,脚踩踏板,左右手来回接送木梭,并用筘将穿过的纬线扣紧。如此循环,即织成所需的布。她们动作娴熟,神情安逸。据悉,洞沟群众家家户户都有麻园,主要种植火麻,火麻纤维细长,柔韧耐磨,花苗群众的穿着都是花苗妇女亲手纺织麻布制作而成。从种麻、收麻至织布、蜡染、刺绣、裁缝成衣,要经过数十道工艺,苗族妇女们凭着双手历经四季寒暑才制好一套麻布衣裙。可以说,纺纱织布制衣是苗族妇女一生中舍之不去的主要手工劳动。这门传统工艺世代相传,迁到哪里就带到哪里。除了织布机,刺绣、蜡染、挑花等古老的苗族民间手工技艺也是随处可见。
谈到花苗就不得不提到花苗的服饰,花苗是因其妇女穿戴的头饰、衣裙比其他苗族分支的刺绣更多,花纹图案色彩斑斓而得名。她们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女子的衣服上,花苗女衣是长袖,中开襟,胸前、背后、两袖都用精美的刺绣图案、镶嵌缝缀,都是自己用蜡绘和各色蚕丝线绣缝制成,横竖正斜都是花纹,以橘红色为主色调,适当配以蓝、黑、白等色,放眼看去,满眼繁花,非常好看。裙子呈百褶状,长及膝盖,用蓝靛染成浅蓝色。最具特色的要数花苗的头饰,花苗妇女在梳理头发时,将一半月形布包置于前额,将长发沿半月形布包向后挽盖,用一条头巾扎牢,好似一顶高檐帽戴于头上,这类头饰在其他苗族支系中并不多见。
不知不觉来到寨子高处,俯视全寨,只见周围群山环抱,四周郁郁葱葱的林木在雨后更显翠绿,洁白似纱的云雾从山腰缥缥缈缈流过,几十户沿山脊搭建的房屋好似天上散落凡间的珍珠点缀在山间,两个放牛的女孩坐在田埂挑花(苗族民间手工艺),展现出恬静和安谧,好一幅人间仙境,太美了!我闭上双眼,张开双手,头仰向天空,贪婪地呼吸这清新甜润的空气,感觉自己在天上飞,乘着悠悠的山风飘向远方……
花苗妇女的服饰。
花苗妇女在织布。
花苗群众跳起芦笙舞。
击鼓的花苗小伙子。
芦笙欢歌。
美丽的洞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