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委县人大 县政府县政协 联系我们
民族风情
首页 > 走进隆林 > 民族风情 > 正文

隆林壮剧
2012-07-05 10:14:20   来源:   作者:韦涵馨   评论:0   点击: 收藏 | 打印

壮剧是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,是盛开在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,是壮族人民劳动创造出来的“土特产”,人们管它叫“土戏”。是壮族人们自我欣赏、自我娱乐、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。千百年...

壮剧是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,是盛开在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,是壮族人民劳动创造出来的“土特产”,人们管它叫“土戏”。是壮族人们自我欣赏、自我娱乐、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。千百年来,它一直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。

壮剧,由于地域、方言、音乐唱腔、表演艺术等的不同,便分有师公戏、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。隆林、西林、田林属北路壮剧。

隆林壮剧,是在民歌、唱诗和民间杂耍“板凳戏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始于1805年,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。开始是由隆或乡拉也屯艺人班良和赴笆州学戏,回来后,组织了壮剧“兴隆班”,以后才逐渐传播到各乡村去。十九世纪中期,民间出现了半职业性的壮剧团。此后,在壮族聚居的大多数村庄都有了壮剧班和八音班,且活动较频繁,影响深远。他们除在本县演出外,海盗贵州省的安龙、兴义、巴结、册亨以及南盘江两岸一带演出。壮剧到哪里,那里的人民群众就活跃起来,欢天喜地,壮剧、八音到哪里,那里就充满着热烈的气氛。

每当笛声起,二胡扬,锣鼓响,壮族群众都纷纷涌来观看,特别是在节日、喜庆时间,人们早就被笛声、胡声、鼓声、锣声陶醉。欢看几天几夜,演完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去。

解放后,特别是近几年来,壮剧有了新的发展,演出艺术水平不断提高,内容丰富多彩,有演古代内容的,也有演现代内容的,以演传统古装戏为主。如1980年春节,者浪乡壮剧团在当地演出传统剧《天仙配》、《秦香莲》等剧目,轰动了县城及附近的壮族村寨。一些干部群众涌去观看,观众达一万多人次。1981年春节,新州镇民强村江管业余壮剧团在县城新灯光球场演出古装戏《百鸟衣》,当天票售一空。初三还补演了一场。

壮剧过去没有剧本,由几个艺人合计一下,确定内容,就可以登台演唱。后来才有将民间流传的故事、传说进行改编,确定剧本。如《秦香莲》、《百鸟衣》、《天仙配》、《粉桩楼》、《玉蝶缘》、《杨祝英》、《青石岭》、《西京记》、《陈世美》、《柳荫记》、《杨门女将》、《罗通扫北》、《今古奇观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樊梨花》、《黄飞虎反五关》、《孽丁山与仙童》、《庚娘》等。其歌词大部分都渗透有民歌,用山歌(民歌)的比喻方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感情。如有一个剧本叫《甫牙歌》的,全剧全用民歌的体裁写成。有序歌、问巾歌、相逢歌、结义歌、赞美歌等。争取恋爱自由,获得幸福。

壮剧的唱词,只要是五字句。其句子结构为二、一、二,七字句为二、二、三,都是腰韵和腰脚韵的。它和其他地方的传统剧种一样,适合演出较大型的历史古装传统剧目。它的每句唱词都有一定的声韵,而且生动深远,是优美的口头诗句。多用八音和打击乐器伴奏,有其特定的音乐曲调。

壮剧在表演方面,除站、坐、立、上场、下场、跑场及身段外,其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生、旦、丑都有自己的舞蹈及身段。其身段舞蹈比较温柔、优雅、举止文静、唱与做紧密结合。这些行当喜欢拿扇子,做扇舞(生、旦的舞法不一样),故有“壮剧文不离扇,舞不离刀”之说。有其是生角用扇动作更为夸张,有时步法交叉似秧歌舞。这些扇舞表现及其身段,不同于桂剧的舞扇动作,也不同于彩绸的舞扇方法。

北路壮剧,各地都有差异。隆林壮剧大部分保持着古老传统、有其独特一面。如岩茶卡白壮剧团,他们在表演中,从人物出场到对话、唱、多是站、坐、圆场的动作比较多,都是以摇扇为主。小生的走法来回都是起三角步。官人走步则是左脚上右脚拼,以显出傲气凌人。另外,众小生、花旦每出场一次都要走几步才唱,回到台中又唱,再向观众表明自己的身份,唱腔与典调都很简单,多数以正调唱腔为主。演出时间可长可短,少则一两天,多则四五天,演出中随时可调换演员。壮剧的定调支配音伴奏与其他剧种不同,由于各乐器有各乐器的定弦,演奏起来可各施其法,往往乐器虽少,但听起来似有庞大的乐队,很有民族特色,具有较丰富的表现力,音调十分和谐,优美动听。

——参考摘自《隆林壮族历史名胜风物选》

(编辑:杨登良 编审:罗明考)

上一篇:壮族的传统节日
下一篇:苗族织布技术

分享到: 收藏